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是一名“合格投资者”。“合格投资者”指根据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和投资法规所规定的有资格投资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专业投资者。例如根据我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如下:
一、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1、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2、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二、下列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1、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
2、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
3、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
4、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
如果您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资料,即表明您声明及保证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对您适用的司法区域的有关法律及法规,同意并接受以下条款及相关约束。如果您不符合“合格投资者”标准或不同意下列条款及相关约束,请勿继续访问或使用本网站及其所载信息及资料。
投资涉及风险,投资者应详细审阅产品的发售文件以获取进一步资料,了解有关投资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并寻求适当的专业投资和咨询意见。产品净值及其收益存在涨跌可能,过往的产品业绩数据并不预示产品未来的业绩表现。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并非投资建议或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及资料作出投资决策。
与本网站所载信息及资料有关的所有版权、专利权、知识产权及其他产权均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概不向浏览该资料人士发出、转让或以任何方式转移任何种类的权利。
事件:
2022年6月27日,腾讯的第一大股东Naspers和Prosus将启动一项长期开放式的股票回购计划,而回购计划所需资金将通过出售Naspers/Prosus持有的腾讯股票方式筹集。Naspers/Prosus(集团)预计每日出售的腾讯股票平均不会超过腾讯每日平均成交量的3%-5%。此次Naspers的减持计划里没有提及具体的减持规模和持续的时间。
谦璞分析:
I. 结论:
A. 短期内,此举会引发投资者的负面情绪,从而使得股价下跌;
B. 中长期内,该举措并不改变腾讯的内在价值;
C. 大股东减持后,腾讯有可能重新开启回购计划。
II. 原因:
A.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看,投资者往往坏消息是反应过度的。大股东减持往往被视为内部人士不看到公司未来价值增长的信号,所以如此大的“坏消息”,在短期内一定会引发投资者的负面情绪,从而引发股价的急速下跌。
B. 在此次减持之前,历史上腾讯的大股东有2次的减持行为。在18年3月和21年4月分别减持约2%的股份。两次减持后,腾讯的股价均下跌约40%;下跌时间分别持续了约5个月和1年。但是本次减持时腾讯的基本面情况同上两次减持时的基本面很不一样。前两次减持的期间,腾讯的成长能力(净利润同比增速)几乎都是下滑的。而这一次减持,是腾讯的净利润增速达到历史上最差以后才开始减持。我们预期腾讯的盈利增长的拐点应该在22年Q3到来,未来应该逐季恢复净利润的正增长。
C. 本次Naspers和Prosus减持腾讯所获得的现金100%是由于回购自家的股票。Prosus及母公司Naspers回购计划主要目的为提高其每股净资产(每股NAV)。根据Prosus官网数据,22年6月24日,其每股NAV为116.5欧元,而Prosus(PRX:AEX)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当日的收盘价为53.1欧元,Prosus的收盘价相对于每股NAV存在约54%的折价。Prosus回购股份有利于提振其股价,从而惠及Prosus与Naspers的股东。根据Prosus官网,22年6月24日,Prosus NAV为1740亿美元,所持腾讯股份的市值为1355亿美元(占比约78%)。我们认为在需要资金推进其回购计划时,Prosus选择出售部分腾讯股份,系Prosus正常财务安排。在22年6月27日晚的投资者沟通电话会议中,其CEO Bob van Dijk明确表示非常看好未来腾讯的投资价值,并且明确表示公司回购自家的股票后,其每股NAV中所包含的腾讯的比例会提升,而非下降。而腾讯是Prosus的投资组合中市值最高的一笔投资,也是目前回报最高的一笔投资。我们预计未来减持腾讯的比例会很有限。
D. 目前腾讯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健康。截止22Q1,腾讯持有的定期存款加上货币资金的总计为427.57亿美元。如果按照Prosus每天减持5亿港币(7900万美元)(最近腾讯每日成交额大概100亿港币,如果每天卖交易额的5%),我们认为腾讯很有可能重启年内的回购计划。
【免责声明】此处发表的投资研究文章、感悟和随笔,仅为谦璞投资团队内部投资研究和培训所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研究文章、感悟和随笔的部分内容和数据来源包括公开的上市公司年报、季报、官方网站、券商研究报告、万得咨询、东方财富网等。如有涉及侵犯版权,请随时同我们联系。
【利益披露】言论发表时,本人管理的基金可能持有讨论中所涉及股票的多头或空头仓位,未来72小时不排除交易计划